banner

位置您现在的位置: 中国劳动关系网 >职场文摘

公司新闻
行业新闻

DeepSeek的人才观:没有KPI、极度扁平、禁止赛马

  DeepSeek这家成立不到两年的中国公司,用一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精锐团队,创造出了堪称行业奇迹的AI模型,让全球科技界为之震撼。

  DeepSeek的成功,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一次组织和人才观念的革新。

  DeepSeek用行动证明,中国不缺天才。DeepSeek的成功,不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一次组织和人才观念的革新,不仅改变了AI行业的规则,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创新的力量。

  年轻天才:为什么DeepSeek敢用“未经验证”的人?

  在中国的科技行业,天才从不稀缺。但这些天才往往在毕业后进入大厂,迅速被推入成熟的分工体系中,消耗在重复性工作里,创新潜力也随之被埋没。

  DeepSeek却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——他们专门挑选“未经验证”的年轻人,并赋予他们足够的资源和空间。

  1.顶尖年轻人,不是“二八原则”而是“百里挑一”

  DeepSeek的团队成员,几乎全是国内顶尖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或博士实习生。一位团队成员曾公开分享自己的履历:北大毕业,三次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(ACM/ICPC)获金奖,本科期间发了6篇顶会论文,两篇是共同一作。

  DeepSeek对年轻人才的选拔标准极为严苛:“金奖以下不要。”这种高门槛直接导致了团队规模的“小而精”,但也让DeepSeek拥有了国内AI行业最高的人才密度。

  2.用热情和潜力,替代经验和资历

  DeepSeek有一个不成文的用人规则:工作经验超过8年,直接pass;超过5年,需要特别出色才能入选。

  为什么?梁文锋给出的答案很简单:“我们需要的是对技术有极致热情的人,而不是习惯用经验找答案的人。”

  在DeepSeek,有不少跨界而来的年轻人。比如一位物理专业的博士,在入职之前完全没有模型训练的经验,但凭借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潜力,很快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。

  这些年轻人没有被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惯性所束缚,他们敢于挑战“标准答案”,尝试不同的路径。“真正的创新,往往来自那些没有包袱的人。”

  组织与管理:如何激发年轻人的潜能?

  仅仅招募天才,并不能造就奇迹。真正重要的是,如何管理和激发这些天才的潜能?

  DeepSeek给出的答案,是一套完全不同于传统公司的组织方式。

  1.扁平化管理:打破上下级界限

  DeepSeek没有传统的层级结构。团队内部按照目标组成小组,每个人负责自己擅长的部分,组内成员之间没有固定分工和上下级关系。“

  有问题就一起讨论,遇到困难可以直接向其他小组请教。”这种扁平化的结构,大大提高了团队的沟通效率,也让每个人都能在平等的环境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
 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DeepSeek V3的关键架构——MLA。它最初只是一个年轻研究员的兴趣项目,但因为显示出巨大潜力,团队专门成立了研究小组,经过几个月的努力,最终成功实现了训练成本的大幅下降。

  梁文锋称这种模式为“自然分工”: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想法,创新不需要push,而是需要顺势而为。”

  2.不赛马:杜绝内耗和资源浪费

  在很多大公司,“赛马”是常见的管理方式——将相似的任务分配给不同团队,优胜者获奖,失败者淘汰。

  但DeepSeek完全没有赛马机制。一位接触过DeepSeek的AI从业者透露:“DeepSeek内部不赛马,因为这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,影响团队的凝聚力。反而是以协作为核心,确保每个人都能专注于自己的目标。”

  赛马机制带来的不仅是内耗,更是短视的行为。DeepSeek选择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弊端,为团队创造一个稳定、高效的创新环境。

  3.无限的算力支持:让创新没有后顾之忧

  DeepSeek为研究人员提供了“不限”的算力支持。在AI领域,算力是创新的关键资源。DeepSeek的“慷慨”,让研究人员能够专注于技术本身,而不用担心资源的限制。

  正是因为这种“豪横”的支持,DeepSeek团队得以在短短时间内突破技术瓶颈,用600万美元的成本训练出了性能超越GPT-4o的模型DeepSeek V3。

  为什么是DeepSeek?对其他企业的启示?

  DeepSeek的成功,还离不开一种力量——技术理想主义。

  在国内,很多AI公司将商业化放在首位,通过抢夺市场和融资来快速做大规模。但DeepSeek从一开始,就将目标定位于技术的前沿。梁文锋曾明确表示:“我们的出发点不是趁机赚一笔,而是推动整个技术生态的发展。”

  这种技术理想主义,不仅吸引了顶尖的年轻天才,也让DeepSeek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其他公司的文化:

  不追求短期利益,而是专注于长期价值。

  不照搬“标准答案”,而是坚持从底层反思技术架构。

  不依赖大佬带队,而是给年轻人机会,释放他们的潜能。

  一位猎头总结得很到位:“曾经的成功者已经成功过了,他们身上有不允许失败的包袱。创新的事,还是交给新人去做。”

  DeepSeek的成功,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,更是一种组织文化的胜利。它给所有中国企业带来了三点重要的启示:

  1、创新的差距,源于选择“原创”还是“模仿”

  过去,中国企业习惯快速跟随,用“拿来主义”实现商业化。但DeepSeek告诉我们,原创虽然难,但只要方向正确,中国团队完全可以实现技术引领。

  2、年轻,是创新的最大优势

  经验固然重要,但创新更需要的是开放的思维和对未知的好奇。年轻人不惧失败、不怕挑战,他们的活力和潜力,是推动技术突破的最大动力。

  3、组织文化,是激发创新的关键

  不赛马、不内耗、无限支持,这些管理方式看似简单,却是创新文化的基石。DeepSeek用一种独特的方式,证明了平等、自由和支持的重要性。

 

相关阅读:隐形加班,如何认定,谁来举证?

作者:中国劳动关系网 来源:《中国劳动关系网》 时间: 2025-02-20 13:28

中国劳动关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1、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2、
凡本网的所有原创作品,包括标有“中国劳动关系网”版权LOGO的图片,版权均属于中国劳动关系网,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劳动关系网”和作者姓名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3、如您因版权等问题需与本网联络,请在15日内联系junbo@hr668.com.